知识成就伟大 真爱构建和谐——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赵兴勤教授先进事迹

时间:2014-04-28浏览:2704设置

        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的是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赵兴勤教授的先进事迹。赵老师是一位非常平凡的人,他很好认,满头银发就是他的标志,慈祥和蔼,神情怡然,经常穿一件或红或黑的外套,步履不急不缓但踏实有力,这就是赵老师了。他不仅平凡,甚至还有些落伍,比如,他不会用电脑打字,不会用手机发送短消息,他甚至还在用着手帕。但他又注定是不平凡的,在教学、科研岗位上,默默耕耘几十载,辛勤奉献,作出了显著的成绩,获得了诸多荣誉:他被中共江苏省委高校工委、江苏省教育厅、徐州市委、市政府表彰为省高校道德建设十佳先进个人、省师德先进个人、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市劳动模范、市优秀共产党员、市优秀基层党组织书记、市“创文明校风,树师表形象”先进个人等。2012年,他又荣获徐州市十佳文明职工称号,并被授予徐州市五一劳动奖章,成为江苏师大获此殊荣的第一人。

 

        如果说,书就是赵老师的“命根子”,一点不为过。他曾多次说过,我这个人一辈子没有其他爱好,乏味得很,但就是喜欢读书,注定与书结缘,与它相伴。赵老师对于文字、书本,有着一种近乎痴迷的喜爱。他回忆,年轻时,下乡插队,“每天下地干农活,口袋里总是带着半截铅笔、一张皱巴巴的纸。每当休息时,便坐在田间地头,写几句打油诗,或是见闻,或为感想,回来再抄入日记本”,“后来组织上派我到当地的小剧团做编剧,有机会与老艺人频繁交往,更激发了我的创作热情,先后创作了《婚事风波》、《送秧苗》、《湖畔枪声》等戏曲剧本。”他的第一个剧本被搬上舞台时,才十九岁。这可以算是赵老师在文学创作方面的小试牛刀了。

        成为大学老师后,在漫长的教书生涯中,他认真负责,一丝不苟,从未出过任何差错。在没有教授班车时,每逢上课,他总是提前近一个小时到校,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备课认真而详细,征引丰富而具体。仅《明清文学》这一门课的讲稿,就有50余万字。其中,还附有数百张各式各样的纸片,记录着他教学之余的思考和心得。

        随着教改的深入,赵老师不断调整思路,改进教学方法,精简教学内容,突出重点难点,并开列数百种书目,供学生们开阔视野,深化学习。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他深刻体会到,三尺讲台是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前沿阵地,传授知识是手段,培养人才是目的。若要完成育人这一历史使命,教师必须具有健全的人格和执著的敬业精神,乐于奉献而不计私利的人生态度,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学术追求。基于这一思考,他严格要求自己,勇挑工作重担,将教学视为重中之重。当年,他的父母在乡下生病住院期间,他利用工作间隙或双休日回乡伺候,不顾奔波之苦,从未因此耽误过一节课。后来有一次,校外函授点提出,希望文学院安排有声望的老教授上课,以稳定生源。院领导担心赵老师身体,与他商量,赵老师二话不说,当即答应。外出前夕,老伴却高烧不退。他照顾老伴服药饮水,彻夜未眠。次日一早,仍然坚持乘车去了教学点。就在不久前,他因病住院,为不给学校和同事们添麻烦,没有向任何人提及。为了不耽误本科生的公选课,赵老师拖着疲惫的身躯,拔了输液的针头,连饭都来不及吃,就赶到学校上课。晚上,怕影响同病房病友休息,他躲在卫生间为研究生批阅学位论文,这让病友们也十分感动。家人责怪他,年纪都这么大了,何必如此执着?他说:“我培养的学生是未来的教师,我的一言一行都会对他们产生影响,再说,咱要对得起一两百个选了这门课的学生。”

        在家人、亲人方面,赵老师尽管留下了许多遗憾,但真诚的敬业精神却赢得了周围同志的信赖与支持,出色的教学成果也为学校赢得了不少荣誉。1993年,他获得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作为带头人,他先后获得过省高校一类优秀课程奖、省高校优秀课程群奖。

        赵老师不光教学出色,科研同样十分突出,在古代小说研究、戏曲研究、赵翼研究、元好问研究等多个领域有着良好的学术影响,兼任多个国家级学会的理事,并任江苏省明清小说研究会副会长、常州市赵翼研究会副会长等职。其从事学术研究,治学四十余年,已出版学术著作21种,主编、参编著作30余种,在海峡两岸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70余篇,累计900万字。他的学术观点被美国、韩国、新加坡等国学者广泛征引,又被台湾师范大学国文学系一位教授在博士、硕士班上进行专题讨论。专著有的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等编《中国图书年鉴 2006》列为“年度重点书简”加以介绍,有的被《中国比较文学百年书目》、《古代小说百科大辞典》等专条收录。《中国文化报》、《中国出版》、《艺术百家》、《明清小说研究》等刊物、发表对其著述的评价共有20余篇。

        在赵兴勤教授看来,人生需要追求,而且是更高目标的追求。失去了追求,便失去了活力,失去了昂扬奋发的动力。他笃信康德的名言:“工作是使生活得到快乐的最好方法。”所以,即便年过花甲,且已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却仍不放松对于学术进步的追求。近三年,赵老师新获教育部、省政府优秀科研成果奖2项;省教育厅、市政府优秀科研成果奖3项,其中一等奖1项;独立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近五年,发表论文70多篇(其中CSSCI及中文核心期刊论文19篇,大陆以外期刊15篇)。2002年以来,又新出版《理学思潮与世情小说》等专著14部。他的学术著作,获得过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中国图书奖、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中国文化产业创新奖、全国图书“金钥匙”奖、全国优秀社会科学普及作品奖等多项殊荣。

        在这些光辉成绩的背后,是常人绝难想象的辛勤和执着。赵老师右手的食指、中指关节处,都是高高凸起的老茧,这是常年握笔摩擦的结果。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年轻知识分子的物质条件非常艰苦。赵老师刚任教时,微薄的工资还要留出很大一部分寄回老家,供养父母和亲属,以致有次连回家购买车票的钱都凑不齐,不得不从书架上抽出一摞不常用的图书卖掉以充路费。后来条件好些了,住进了筒子楼,搬家时一个包袱就装下了全部家当,清水挂面常常一吃就是一年,佐餐则是萝卜、白菜,连豆腐都成了奢侈品。寒冬腊月,滴水成冰,玻璃窗上的水汽凝成冰花,他蜷缩在冰窖般的宿舍里写论文,熬过一个又一个不眠之夜;三伏天气,酷热逼人,没有电扇、空调,伏案读书、写作时,肘下所垫的三层毛巾都被汗水浸透。支撑他不断前行的,是一种信念、一种力量——对于梦想的耽恋和追求梦想的力量。

        2013年,台湾一家权威出版机构以5册精装的形式隆重推出了赵兴勤教授的《赵翼年谱长编》,这部120余万字的学术巨著,从动议到完稿经历了近二十年,其间,在赵翼研究方面,赵老师先后推出了两部《赵翼评传》,编成了一部50余万字《赵翼研究资料汇编》,这些成果被学界认为“代表了新时期以来赵翼文学研究的最高水平”。台湾一位教授,在文章中径称兴勤老师为“赵翼研究之当代功臣”。为了完成《赵翼年谱长编》,光是A3纸的手稿他就写了1000多页。历次的打印、校对稿,摞起来几乎有一人高。书后所附《主要人名索引》,收录多达2000人。要在浩瀚的古籍中爬梳出上千名古人人生轨迹的交集,且纠正包括赵翼自述在内的各种史实错误百余处,光是学术气量就足以令人肃然起敬!目前这部书已远销包括美国的国会图书馆、哈佛大学图书馆、斯坦福大学图书馆、芝加哥大学图书馆,英国的牛津大学图书馆、剑桥大学图书馆,法国的巴黎大学图书馆等欧美、日本的数百家大型图书馆,在学界引起较大反响。

        在戏剧戏曲学研究方面,赵兴勤教授同样造诣深厚。近三年,他独立承担《中国早期戏曲生成史论》、《庄一拂〈古典戏曲存目汇考〉补正》等2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发表的论文相继被《新华文摘》、《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教育报》、《中国文学研究年鉴》、《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年鉴》、“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或摘编。南大博导徐有富教授曾在专著中将赵老师的戏曲研究论文作为考证范文予以讲解。正是在赵兴勤教授的带领下,我校戏剧戏曲学硕士点申报得以高票通过。某985高校一位资深教授评价:“徐师大戏剧戏曲学研究的深度和厚度,放在博士点评审中,也将是很优秀的。”目前,该硕士点已升级为一级学科,徐州也成为全国古代戏曲研究的一方重镇。

        看到这些成果,赵老师总是很欣慰地感慨道:“我四十多年来的学术探索,正在逐渐得以梳理,并一一画上了圆满句号。”

        让我们把书看作赵老师的精神伴侣吧,正是对于书、对于知识的无比渴求成就了他教书写书的巨大成功。

 

        如果说书是赵兴勤老师的成功之本,那么爱就是赵老师的人格魅力之源。

        有学生曾经说过,如果你在江苏师大校园内看到一个老师每天都由一批学生簇拥着去等校车,那么这个人一定是赵老师。学生们形容赵老师用的最多的词是“慈祥”、“谦和”、“关爱”。有的同学以前并不认识赵老师,怯生生地第一次与他打招呼,用学生的话说就是,“赵老师马上热情似火,让人如沐春风”,瞬间消融掉所有的陌生感与距离感,让人倍感亲切。赵老师会关怀每一个他所遇到的学生,“感冒,吃药了吗?”“五一放假回家,路上要注意安全啊!”“下课了,吃饭去吧,孩子们”,他甚至还会关心学生的婚姻大事,跟她们讨论一下女孩子的择偶标准。

        在学生眼里,赵老师就是慈父,可以敞开心扉倾心而谈;赵老师就是心灵的引者,为他们拨开问题的迷雾,指引前进的方向。一位本科生考研失利,痛哭流涕,一度对生活失去信心。赵老师与这位学生多次交谈,引导对方正确对待人生旅途中事业的成败,鼓励学生振奋精神,努力学习,再作拼搏。结果,又经过一年的努力,该生终于如愿以偿,考取了研究生。还有一位硕士生,考博失利了,心情低落,赵老师跟他聊家常、谈人生,告诉他该如何复习,叮嘱他考试注意事项,当这位学生再次冲博与他告别时,赵老师握紧他的手,说:“你的钱够不够用,我这有。什么时间的车票,车上吃的东西准备好了吗?”这位学生后来跟我们说:“当时,我感到一阵暖流涌上心头,眼泪差点掉下来。他就像一个父亲一样,絮絮叨叨地说着、嘱咐着,让我这个离家八年的学生重新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每年研究生入学,都要挑选心仪的导师,导师们就要接受学生的选择。而每年,赵老师都如明星一般,是大热人选。这其中既有学生对于赵老师学术能力的认可,更有着对其慈祥谦和人格魅力的崇拜。其历年所带的中国古代文学、戏剧戏曲学等专业的研究生,大都是他家餐桌上的常客。对于家庭困难又矢志向学的学生,赵老师经常自掏腰包,购买有学术价值、对其专业发展有帮助的图书馈赠给他们,或向杂志报刊推荐他们的文章。

        如果说赵老师在生活上、精神上给学生最大的关怀,展露的是他慈祥的一面;那么在学术上,他对学生近乎严苛的要求、则显示了他治学的严谨之处。他会给学生开密密麻麻的书单,并进行严格的检查。他给学生批改论文,有时批语的字数甚至比原文还要多。那密密麻麻的红色批注,几乎写满文档的所有空隙。严师出高徒,他所带的研究生,很多已考取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山东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著名高校的博士。早年所带的本科学生,不少已成为985、211高校的教授、博导。逢年过节,祖国各地纷至沓来的贺年片,载着的是学生们对赵老师的无比崇敬以及深深祝福。有的学生这样写道:“随着节日的临近,您的和蔼容颜从我的记忆深处稳步走来,我发觉,原来您是那样深刻地影响着我”、“您的宽容、您的宠爱,您对我们的谆谆教导,让我觉得您很可爱,而我们却像一群淘气的孩子。谢谢您对我们的关怀。”有付出就会有收获。用爱心培育下的种子必然会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结出丰硕的果实,收获满满的幸福。

        赵老师不仅关爱着学生,也同样关心着学科、同事。古代文学学科是江苏师范大学传统的强势学科之一。早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赵兴勤教授就担任了该学科的党支部书记,三四十年间,各种问题时有发生,但他都从维护集体利益出发,从大局着眼,做了许多具体而又棘手的矛盾协调工作。其认真分析影响团结的症结所在,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多次找相关老师谈心,利用多种渠道,实现思想上的沟通。他始终秉持一条原则,把利益和好处让给普通老师,把困难和吃亏的事情留给自己。就是靠着这种真率和坦诚、不计个人得失的精神,赢得了同事们普遍的支持和理解,分歧得以消解,和谐成为主流。在赵老师影响下,学科形成了良好的内部环境,这给专业发展带来重大机遇。

        赵老师对于年青教师尤为关注,他往往甘为人梯,全力帮扶、支持他们。在高校,学历、科研对个人晋升职称相当重要,为了让年轻教师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赵老师牺牲自己有限的科研时间,主动承担起十余门课的繁重教学任务,为年轻教师外出深造创造机会。在那时,有10多位青年教师获得博士学位、博士后出站或结束境外访学,回校工作,成为学科新的骨干。赵老师不仅给青年教师提供学习深造机会,又一直鞭策着青年教师,激励他们奋斗前行。他经常问我们:“小文哪,最近看什么书呢?有没有什么文章?不努力就该打啦!”听者自然会心领神会,加倍努力。一位年轻教师刚刚从国外回来,而学校已经安排在第二天就要听她的课。赵老师连忙打电话过去,一边嘱咐,一边分析该如何上好这堂课,给这位老师吃下一颗定心丸。就这样,赵老师成了我们学术与教学前进路上的主心骨、指明灯,古代文学学科也在团结和谐的氛围下取得了诸多引人注目的成绩。

        赵老师爱校,只要遇到机会,他就会宣传学校、宣传学科,成为学校形象的“义务”宣传员。出外开会,他会精心准备论文与发言稿,他说:“我出去开会,是代表着学校形象的,我的发言水平高,自然也为学校争了光。”在学校学院的各项活动中,他总是发扬主人翁精神,积极建言献策,提出建设性意见,带动学院学科良性发展、长效发展。

       学生是孩子、学校是家,带着这样一种念头,赵老师总是无私地奉献着爱心。这份爱心,正如一片冬日暖阳,让人们感到温暖;又如沙漠里的清泉,使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获得心灵的慰藉

 

       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中,赵老师的一言一行,为我们树立了读书的楷模、做人的榜样,他就像一面镜子,返照出我们身上的不足,他让我们执着于自己的梦想去奋斗不息,却不会在物欲的牵引下迷失方向。让我们用一副对联结束今天的发言吧:

        教书、读书、写书,书生本色,知识成就伟大;

        爱师、爱生、爱校,爱心洋溢,真爱构建和谐!

同栏目信息

热点信息

江苏师范大学工会版权所有 © 2007-2016 技术支持:信息网络中心
地址:江苏省徐州市铜山新区上海路101号 邮政编码:221116  邮箱:gonghui@jsnu.edu.cn 苏ICP备-050071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