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心探索化学奥秘 默默奉献一片丹心--屠树江教授先进事迹材料

时间:2014-01-16浏览:2904设置

 潜心探索化学奥秘  默默奉献一片丹心

——记江苏省先进工作者、徐州师范大学屠树江教授

 

他忠诚教育事业,热爱教师岗位,在教书育人的工作中默默奉献;他甘于寂寞,不畏艰难,凭着对学科的执着追求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在功能有机杂环化合物的设计、合成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他甘当“人梯”,无私付出,全力为青年科技人员成长创造环境和条件,用坚实的臂膀托举起科研事业的希望。他就是徐州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屠树江教授。作为江苏省有机化学重点学科带头人,江苏省青蓝工程有机合成方法学创新团队骨干成员,屠树江教授不仅自身在科研方面硕果累累,同时在言传身教、提携后学方面也有口皆碑。

潜心研究 勇攀科研新高峰

实验研究,是一项繁琐的工作,往往需要很长的周期才能出成果,常人很难耐得住这份艰难和寂寞。但屠树江却凭着强烈的事业心和进取心,对化工科研几乎到了痴迷的程度。刚到实验室工作时,化工学院的实验条件非常艰苦。课题经费只能购买试验材料,仪器破旧,测一个样品就需要20多个小时,但是屠树江丝毫没有怨言,每天早出晚归,经常忙到晚上11点才回家吃晚饭,节假日也照常在实验室工作。

在资料不够齐全,测试手段几乎没有的条件下,他知难而进,凭着一股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精神,在利用微波合成技术构建活性骨架合成杂环化合物方面,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在功能有机杂环化合物的设计、合成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先后合成了单杂原子、双杂原子、多杂原子;单环、双环稠环、多环稠环和稠螺环等40多个系列的杂环化合物,实现了对多种具有活性骨架的杂环化合物的结构修饰,为寻找具有广泛生物活性的、高效的、低毒的药物提供了新的有意义的化合物。近几年在国际权威刊物《Synlett》、《Tetrahedron Letters》、《Synthesis》、《Biooganic & Medical Chemistry Letters》、《Journal of Heterocycle Chemistry》、《Chem.Lett.》、《Synthetic. Communication》、《Journal Chemistry Research.》、《Journal of Chemistry of China》(以上为SCI刊物)及国内权威核心刊物《Chinese Chemical Letters》、《高等学校化学学报》、《结构化学》、《有机化学》(以上为SCI-E刊物)、《应用化学》、《化学通报》等权威刊物上共发表论文130余篇,其中85%以上被SCI收录。他的论文被英国皇家化学会的顶尖刊物《Chem. Soc. Rev.(影响因子13.082)和美国化学会的顶尖刊物《Chem. Rev.(影响因子22.757)和国际化学类顶尖刊物:《J. Am Chem. Soc.(影响因子9.1)等多次引用,论文被他引1116次。他还多次应邀在国际学术大会上作大会邀请报告。被特邀为《J. Org. Chem.》、《Chem. Commun.》、《Green Chem.》、《Synlett》、《Synthesis》、《J. Heterocycl. Chem.》、《Org. Biomol. Chem.》、《Can. J. Chem.》、《Cat. Commun.》、《《Synlett》、《Synthesis》、《Tetrahedron Lett.》、《Tetrahedron》、《Catalyst Communication》等23SCI刊物审稿人,受邀担任美国《Arkivoc》、《J. Heterocycle Chem.》专业刊物编委,美国化学会J. Comb. Chem.顾问编委;受邀担任奥地利国家科学奖国外评审专家,受到多个国际著名刊物的约稿撰写本人所研究领域的综合评述性文章。国内外许多同行来函索取论文并要求与其合作。《结构化学》、《Advance Organic Chemistry》等权威杂志向他约稿,并发表其所研究领域的综合评述性论文,为我国在微波有机合成领域争得了一席之地。

屠树江先后主持了多项国家及省级科研项目:2001年获江苏省政府自然科学基金一项、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一项;2002年获得省化学工程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一项;2003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项;2004年又获得了江苏省有机合成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的支持,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共12个项目。另有4项国家专利。

科研奖项有:“芳香化合物的定向转化和杂环骨架的定向构筑” 2008年获得中国石油化学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二等奖。“活性杂环骨架的有序构筑”2011年进一步自然科学二等奖。教学成果奖有:江苏省应用化学特色专业主持人(2010)、2010年获徐州师范大学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

倾心育人  甘为后学当人梯

多年来,屠树江同志先后承担了《有机化学》、《有机化学实验》、《有机合成方法学》等课程的教学工作。为了给学生讲好每一节课,为了讲解透彻一个反应机理,他刻苦钻研,认真备课,他上的课深受学生欢迎。在教学中,他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遵循学生的思维习惯和接受习惯来设计整堂课的内容和形式。对于重点、难点他都采取各个击破的方法,化难为易,化繁为简,让学生轻松接受。授课时,他十分注意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注意向学生传递最新、最前沿的科学信息和成果。他讲授的《有机化学》被评委一致推选为校首批精品课程,有机化学精品课程网站被推荐参与江苏省精品课程评选。学院的考研升学率位居学校榜首,大部分考取的为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和中科院的有机化学专业研究生。

在教学活动中,屠树江时刻不忘教书育人,培植后继。他一方面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利用专业教师的优势,注重培养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

屠树江在指导研究生工作上倾注了很大精力,他推迟一些行政工作,也要参加定期和学生召开的科研组会,听取学生汇报近期科研情况,并亲自做详细的点评。在组会上,除了对学生的科研方法上加以指导外,还注重引导学生正确处理生活中的同学同事关系。在良好的氛围中,在实验室工作的博士、硕士和本科生,形成了和谐进取的团队,屡创佳绩。在他的悉心指导下,近5年连续5人次获得江苏省优秀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硕士研究毕业论文连续两年被评为江苏省优秀硕士论文。他指导的十名研究生,有的考取了著名高校的博士研究生,其中有两名研究生已经各发表了八九篇论文,并全被SCI所收录。

屠树江对事业的热爱和忠诚,对科学的执着和勤奋,以及严谨治学和人格魅力,使他成为徐州师范大学的一面旗帜。他先后多次被评为徐州师范大学先进工作者、徐州师范大学科技先进工作者、徐州师范大学优秀共产党员、徐州师范大学优秀硕士生导师、徐州师范大学师德模范。2004年被评为徐州市劳动模范,2005年被评为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2006年被评为江苏省先进工作者,20082010年两次荣获徐州市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08年作为骨干成员和领导者获得江苏省青蓝工程有机化学创新团队,同年11月被评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五年建设优秀人才。他还担任江苏省生物药物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2010-2013)、江苏省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学术带头人(2010-今)。

凝心聚力  共创和谐满园春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开放春满园”。屠树江作为科研人带动了化学化工的科研发展,作为院长,他为团队建设倾注了大量心血。

作为学术带头人,屠树江注重科研团队建设,非常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通过共同备课,观摩教学,参加辅导到逐步独立上课等环节,促进他们更快成长。对有条件的青年教师,吸收他们参加重大课题研究和课程建设、学科建设等工作,最终能独当一面,成为教学骨干,如现任有机化学教研室主任王香善、青年教师姚昌盛博士、石枫硕士等,他们的成长和成才都受益于屠树江教授的悉心指导。

    屠树江教授和院领导班子一道深入调研,先后制定了“教学科研双优型”的培养模式和“青年教师博士化”工程计划。近5年青年教师先后有两人次获得校青年教师教学评优赛一等奖、两人三等奖。2人次获得江苏省“333”工程学术带头人培养人选、2人次获江苏省“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培养人选和骨干教师。先后有5人考取南京大学、南开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和苏州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目前青年教师的博士比例达到75%

5年来,化学化工学科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国家及国务院各部门项目(6项)、省级自然科学基金(4项)及省教育厅重大基础研究项目(1项)等20余项,科研总经费达900余万元。近5年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410多篇(年平均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其中被科学引文索引(SCI-CD)收录340余篇。发表在国际有影响的刊物(影响因子IF值超过2.0)的50余篇,在国内外产生重要影响,为学校的学科学位点建设和在全国高校论文的SCI排名作出了重大贡献。

立足苏北,服务徐州,团队积极开展科技开发。先后完成了苯氟布洛芬、水杨酸镁、环丙沙星等消炎药物的合成;完成了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磺酰胺类除草剂、三十烷醇等农药品种的合成;完成了对氯苯乙腈新工艺、对羟基苯甲醛、3,4,5-三甲氧基苯甲醛、乙二胺四乙酸新工艺等药物中间体的合成,并成功地进行了产业化生产,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完成了“班布特罗”的产业化和技术转让,这一技术的突破使该药物由原来的每公斤25万元的市场价格下降为每公斤4万元,有效地抑制了该药物市场价格,为广大患者提供了廉价的药物,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徐州实现两个率先作出了重要贡献。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屠树江教授以他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高校教师对祖国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对科学研究的无比热爱和执着以及勇于攀登科学高峰的极高境界,彰显出新时期一代知识分子崇高的人生追求和道德情怀。

 

同栏目信息

热点信息

江苏师范大学工会版权所有 © 2007-2016 技术支持:信息网络中心
地址:江苏省徐州市铜山新区上海路101号 邮政编码:221116  邮箱:gonghui@jsnu.edu.cn 苏ICP备-050071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