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我们如何调整心态、处理应激?

时间:2020-02-22浏览:4241设置

为了及时了解新型冠状病毒的各种情况,不少人天天拿手机看新闻、刷微博、看朋友圈和各种群里的信息,但却越看越焦虑,越搜越恐慌,明明身体没有不舒服,在看完大量的信息后失眠、担忧、身体还无故的出现一些症状;加上无法出门、不能聚会、不能有其他的娱乐等,心理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变化……而这些表现预示着你很可能需要调节一下自己的心理状态了。笔者综合有关专家观点,给大家一点建议。


一、突然而至的疫情,给普通人心理带来哪些影响?


不管是对疫情的担忧、焦虑、还是恐惧,甚至愤怒,在专业人士看来,这都是“应激心理”。

1、什么是应激?

当危机事件发生的时候,心理学上有个专有名词叫“应激”,而最近这段时间大多数人可能都处于这样的状态中。

应激指一些完全不可预料的事情发生,应激不仅可能持续一天两天,甚至还可能存续几个星期或更长时间。

在应激状态下人们难免会有情绪反应,特别是一些负性情绪,如焦虑、担心、害怕,吃饭和睡觉不安稳,整天翻手机,看疫情数据和报道,浏览朋友圈,谁又生病了?再开开电视看看新闻,哪个省的数据又上升了?哪个地方缺物资了……

2、应激状态下的心理行为反应

在面对危及生命的灾难时,我们每个人都会表现出与平常不同的心理行为反应,大致可分为情绪方面、躯体方面、认知方面、行为方面。大家可以看看,下面这四方面具体的反应你们有没有中招?

情绪方面:

无法控制的紧张、恐惧,害怕被传染;或是抱怨和愤怒,“为什么不早点控制传染源,早点封城?”、“为什么要戴口罩?”;或是因为疾病得不到控制,到了医院不能得到及时治疗而感到无助无望,情绪不稳定,对待他人变得没有耐心。

躯体方面:

听到感染人数上升时,血压也上升了,出现胸痛、气紧等症状,但去医院检查,测体温又是正常的;或是一些人出现轻微的头痛、出汗等疑似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症状,甚至十分担心得肺炎而紧张地奔去医院。有的人还可能会出现各种躯体的不舒服,如易疲倦、食欲下降、睡眠变差等。这些都可能是应激状态下出现的躯体反应,但不一定是感染新型肺炎的症状。

2003年的非典疫情中,一些病人出院时害怕疾病没有完全治好,回去传染给家人,因此而过度紧张,本来已经降下来的体温,又升高了,反而达不到出院的标准。这说明我们在应激之下会出现躯体的一些变化,包括血压、心率、体温等等。持续的紧张还可能会导致躯体方面的不适症状出现,诸如胸闷、头昏等。

所以,在应激状态下,一定要注意调整心态。

认知方面:

一些朋友总是觉得注意力不能集中,不停地刷手机看疫情相关数据变化,看相关新闻,还有的总怀疑自己被感染,对身体某种感觉特别关注。

在面对一些大的应激事件时,一些人还会改变对生命的认识,感叹生命是如此的脆弱。

行为方面:

大的应激事件还会导致人们行为方面的改变。想想近段时间我们最常见的动作是什么?是反复去查看疫情的进展消息吗?我们的朋友圈也深刻受到了疫情的影响,有感叹新型肺炎传播如此之迅速的,有号召大家捐献物资的,还有提供各种各样预防新型肺炎知识的。

总结:在面对突发事件时,我们必须要有相应的情绪反应,行为反应,以及思想上的调整,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疫情。面对疫情时我们要特别避免过度恐慌、焦虑。持续的恐惧和焦虑,会使我们的行为失当,还可能伴随后续的一些心理和生理方面的问题。


二、关于恐慌和焦虑情绪的问答


这段时间外出活动取消,天天窝在家中感到无聊,疫情信息铺天盖地,没理由的焦虑咋办?

医生:过度关注疫情信息,过度恐惧、紧张、易怒等也会使抵抗力下降、血压升高等身体反应。面对疫情,我们需要重视、关注,但无需过度恐慌与焦虑,面对这样的负性事件要及时调整自己的心理。具体来说可以有这些做法:

1做好家庭建设

既然无法外出,不如利用春节假期做好家庭建设。做清洁、做饭、增进家人感情都是很好的.家庭建设。还有如和孩子共同读书、全家进行讨论等等,也许通过这个假期能增进夫妻关系、亲子关系。

同时,积极进行家庭建设也会帮助我们将注意力从疫情转移到别的地方,将危机事件转化为好事。

2、合理规划安排假期,积极调整情绪,减少焦虑

娱乐(看电视、看电影、听音乐等)、健身、学习网课、阅读等;减少使用电子产品(手机、电脑)的时间,多和家人朋友交流(视频、电话等),把假期时间合理安排起来,焦虑的情绪自然会减少。

3、生活规律,科学饮食

适量补充维生素,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生活规律、科学均衡饮食,多喝水、多吃水果蔬菜,提高机体免疫力。

4、学习疫情防护相关知识

调整好情绪也是为社会做贡献。相信大家能够智慧地安排假期,做到既关注疫情,又能够给身体和心理充电,又能学习知识

晚上睡觉紧张睡不着,怎么办?

医生:分析一下失眠的原因。

1、如果是因为疫情而紧张失眠,不妨做一下睡前放松训练:

呼吸训练:深吸气(腹式呼吸) 5秒,保持5秒钟,再慢慢呼气。训练5分钟左右。

2、仔细想一想担心的事情具体是什么?担心自己患病?或是担心被他人传染?

采用触底法调适心理,帮助睡眠:如果您担心的事情发生,最坏的打算是什么样子?有什么解决方案?

3、还可以求助专业心理咨询医师作指导。

   

       祝大家健康平安!


(江苏师范大学教师心理健康服务中心)


同栏目信息

热点信息

江苏师范大学工会版权所有 © 2007-2016 技术支持:信息网络中心
地址:江苏省徐州市铜山新区上海路101号 邮政编码:221116  邮箱:gonghui@jsnu.edu.cn 苏ICP备-05007145号